日前,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正式发布,目录新增74种药品。医保谈判方面,94种药品(目录外67种,目录内27种)谈判成功,总体成功率80.34%,目录外67种药品平均降价61.71%,创近年来历史新高。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医保目录连续4年调整,新药进入目录,目录内药品调整结构真正实现动态调整。同时,随着医保协商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实现了资金的高效使用,重大疾病保障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患者保障水平。
罕见病和肿瘤的药物包含在医疗保险中。
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目录外非专属药品直接转让7种,原目录内临床价值低、可替代性强的药品11种,近几年从国家招聘平台转让的药品117种,纳入谈判范围。从谈判结果来看,94种药品(目录外67种,目录内27种)谈判成功,总体成功率为80.34%。67种目录外药品平均降价61.71%,降价成功率和降价幅度均创历史新高。
新纳入的药品精准满足癌症、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涉及21个临床组。调整后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共有药品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目录中未经调整的中药材仍有892种。
“在目录调整过程中,国家医保局瞄准重大疾病治疗用药需求,及时将大量新上市药品纳入医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表示,目录准入谈判已成为指导药品降价的重要手段。2021年医保目录癌症新药18种,涵盖肺癌、淋巴瘤、乳腺癌、肝癌、胃癌、骨髓瘤、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个领域。平均降幅为64.88%,超过平均水平。
石远凯举例说,维地西单抗是国内..独创的HER2抗体偶联药物,在胃癌、乳腺癌等肿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随着abbexil、daretoupumab、widiximab进入医保目录,我国乳腺癌、胃癌、骨髓瘤的药物安全性提升至国际主流用药水平,患者负担大大减轻。
除了治疗癌症的国际主流药物,这份医保目录中还包括了几种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如治疗脊髓性肌营养不良(SMA)的治疗药物,治疗Fabre病的注射用琼脂酶α浓缩液,治疗淀粉样心肌病的广灭灵软胶囊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备受关注的70万针博健诺西那生钠,在去年谈判失败后,今年被大幅降价纳入医保。SMA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被誉为2岁以下婴幼儿的“遗传病头号杀手”。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增新生儿SMA病例1200例,存量约3万例。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被列为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在中国..部罕见病目录中排名第110位。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6月16日,另一款治疗SMA的口服..药利西普兰(罗氏)获批进入中国,每瓶售价6.38万元,年成本在3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这给一向独占的博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或者说正因为如此。去年谈判失败后,今年接受降价进入医保。但正因为如此,预计院内钠将保持先发优势,随着更多儿童加入治疗,市场将明显扩大。
武田可能也有这个意图。2020年6月,赛诺菲被列为国内..治疗法布里病的药物,成人每年花费198万元,不计慈善捐赠。田法布尔病的药今年4月上市,每年治疗费用近百万元。这一次,主动降价进入医保被认为是“先到先得”。
价值医疗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梁加林表示,全国医保谈判呈现出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团购”的.高形式。一方面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了在中国“超市”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超级买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求医药企业获得与这一“超级机会”相匹配的“国际低价”。
虽然我们不知道本次谈判中每种药物的.终价格,但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医保谈判的日益临近,各大药企都大幅调整价格“示好”。根据黑龙江省医保局8月发布的《关于部分药品降价的通知》,辉瑞罕见病治疗药成人野生型或遗传性甲状腺素运载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氯芬那酸软胶囊(61mg30胶囊),已由6.41万元/盒调整为2.465万元/盒,每盒降价近4万元,降幅61.54%。7月,Xi安杨森100mg/5ml达乐透单抗注射液规格由5460元降至2358元,400mg/20ml规格由19710元降至8512.4元,降幅56.81%。
鼓励创新药品,多种药品..洽谈如期“参会”。
药物经济学..组与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联合组组长刘国恩表示,医保目录谈判以价值购买为主,强调经济性和创新性并重。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市药品共174种提交申请,其中上市新药161种,新药占比高达93%。
“创新是药物研发的基础,也是未来好药上市的保障。”刘国恩说,只有创新药更好地纳入保障,我们社会的用药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从新药纳入医保的进展来看,刘国恩表示,2020年纳入医保的新药有96种,其中5年内上市的新药有68种,占比71%。今年医保新增67种新药,5年上市66种,新药占比99.1%。其中27种创新药同年上市,同年进入医保。从时间上看,2017年新药进入医保需要4到9年,2019年缩短为1到8年,2020年进一步缩减为0.5到5年。今年国内23个主要创新药中,有22个谈判成功并成功纳入医保,从批准上市到纳入医保的平均时间只有14个月。
“虽然这个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和中国过去很多年相比,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刘国恩表示,对创新药的支持也可以从价格方面来看。2018年以来,纳入医保的46种主要创新药平均降幅明显低于其他药品。
对此,2021年全国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组组长郑杰也表示,基金测算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型,被保险人的合理用药需求、药品临床价值、创新程度、市场竞争等因素都是加分项。
根据兴业证券的报告,今年至少有9种..参与医保谈判的国产创新药刚刚获批。例如,荣昌生物分别于2021年6月9日和3月9日批准了维地西单抗和紫杉类药物治疗胃癌和红斑狼疮。艾迪制药的艾滋病治疗药物依诺韦林于6月22日获批;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降血脂治疗药物海波脉布于6月28日获批。
此外,寻求登陆科创板的蒙克医药有限公司此次进入医保目录,该产品于今年6月1日通过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批上市。百济神州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胶囊5月初获批,爱力斯甲磺酸伏美替尼片3月获批。
“基本保障”是底线,每年30万元的费用是“天花板”
随着医疗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重病患者看到了希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昂贵的药费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基金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
在今年的调整过程中,国家医保局严格把握药品的经济性。据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74种新药增加的基金支出基本等于目录内药品降价腾出的基金空间。因此,总的来说,近期基金支出不会大幅增加。
“‘基本保障’是医保基金必须坚持的‘底线’。”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黄表示,要把基金的可承受性作为必须坚持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努力弥补药品保障的短板,强调“雪中送炭”大于“锦上添花”。
刘国恩说,今年..编制了《药物经济学计算指南》。为了协商医保目录内药品的续展,还应考虑价格调整因素,包括疗效、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郑杰表示,坚持总量控制、严格预算管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基金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老百姓的保障水平。对于一些药物来说,价格太贵了,比如前段时间热议的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神药”,因为远远超出了基金的承受能力和老百姓的负担水平,.终没有获得谈判资格,所以并不经济。
“杜绝高价药进医保,保住人民群众的救命钱。”据郑杰介绍,按照限定的支付范围,目前国家医保目录内所有药品的年治疗费用不超过30万元。
据测算,从患者负担的角度来看,与原市场价格相比,通过降价和医保报销的谈判,2021年谈判预计2022年累计为患者减负可超过300亿元。在前三年减负1700亿元的基础上,四年累计减负将达到2000亿元。
但是,郑杰明确表示,追求药品定价不是.低价,而是合理的价格。结合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通过计算可以找到一个大多数患者都能使用的可承受价格,.大限度地造福人民。
数据显示,近4年来,全国医保共新增药品507种,一批“神奇药”“僵尸药”被调出目录。黄指出,通过引导药品适度竞争、转让药品或降低目录内药品价格,将腾出的资金空间用于购买性价比更高的药品,实现同治疗领域药品的替代升级。同时,这一次,一批罕见病药物被纳入目录,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宁夏不锈钢水箱的小编删除)